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来看,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病因为湿浊疫气,病位以肺脾为主,本病病机变化因患者体质、年龄及地域、气候差异,而出现不同转归。治疗上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兼以宣肺解表、清热凉血、化湿和中、攻下等治法,以期运用温病学说思想完善中医治疗方案,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瘟疫;湿邪;温病学说
Keywords: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plague; Dampness evil; Febrile disease theory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自2019年12月首次发现以来,因其对人群的高致病性、易流行、病情变化迅速、普遍易感等特点,已严重威胁全国及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瘟疫”类传染病中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重要参考、指导价值。
1. 疫毒邪气与湿邪的关系
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干咳),全身乏力为主,有明确接触史、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的特点与《黄帝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中“瘟疫”特点相符合;《温疫论·原序》[2]记载:“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有“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 [3],明确提出瘟疫发病乃疠气所为。疫疠的致病特点:⑴多从口鼻而入;⑵易于流行,传染性强;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⑷发病急骤,变化快,病情重,复杂多变;瘟疫虽因疠气为病,其临床表现常常因兼夹湿、热、风、寒、燥等不同邪气而临床表现各异,但疫疠之气最易与重浊、黏腻的湿邪合而为病,致使病情复杂多变。其因不外有二,其一:湿邪秽浊最易侵袭人体,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清·陆子贤《六因条辨》[4]说:“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最广。”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起病缓、易致病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发作,其最易夹杂他邪为患。正如《温热逢源》[5]所云:“殊不知温疫之邪,从口鼻吸受 ,所受者湿秽之邪,藏于募原,则发为寒热、痞闷、呕恶等证”;《温病条辨》[6]“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如役使然也”所说。其二,潮湿的环境易致瘟疫横行,湿为土气,土可承载万物,疫疠之气易合湿邪兼夹致病,《温病条辨》所云:“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湿为阴邪,易伤脾阳,困阻气机,湿邪困脾致使脾阳受损,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正气受损,《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易染瘟疫。
从其发病地点、发病时间来看,武汉位于长江流域,市内江河纵横,2019年冬季相较于往年,气温较高,应寒反热,加之阴雨绵绵,易致湿邪久稽留人体,正如朱丹溪所言[7]:“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温,此乃非其时而有其气。如《伤寒指掌》中所评:“天时寒湿,病多寒疫、湿疫”。新冠肺炎的发病地点、发病时间决定了新冠病毒之“疫气”具有明显“湿”的特点[8 9],属于湿邪为主的“疫疠”范畴,湿邪致疫指感受湿邪而发的疫疠毒邪,亦称之为“湿毒疫”。[10]
2.病机变化及转归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咳嗽、干咳、少痰,口干、不欲饮,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等症为主,大多数病例以中低热,热势不盛,持续时间较长,身热不扬为主,这是因为湿性黏滞,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疫疠之邪,具有发病急骤,变化快,病情重,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新冠病毒肺炎具有疫疠邪气及湿邪致病的特点;仝小林院士认为[1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为寒湿伤阳,阻遏气机,因此多数患者才会出现身热不扬的“中低热”为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起阶段,出现的发热,恶寒,或无恶寒,咳嗽、干咳、少痰,口干、不欲饮,胸闷等症,与感受湿毒邪气和肺的生理功能有关,《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湿毒疫邪侵犯肺卫,导致肺气上逆,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此外寒湿疫毒与伏燥互结,雍塞阻肺,亦使肺失宣发,肃降失司,气机痹阻,升降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无痰或少痰[12]。《湿热病篇》湿热提纲所言:“湿热证,始恶寒,後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乃湿热病首犯肺卫,寒湿痹阻,肺卫郁闭,湿邪困阻,郁久化热,形成热重于湿证[13]。同时需防湿邪郁久痹阻化热,转入阳明腑实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腑实不通,则会加重肺气郁闭。阳明腑实,易致邪无所出,湿热郁久化毒,逆转心包[14]。
湿邪致病,其性重浊、黏滞,易困阻清阳,脾喜燥恶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5],肺主气司呼吸,脾为生气之源,如《薛生白医案》[16]所言:“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湿邪困脾,脾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肺气无所充养,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可见乏力、倦怠;湿热疫毒入营分,蒸腾营阴,上潮于口,可见口干、不欲饮;湿热困脾,气机升降失常,升清降浊失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性黏滞,易阻遏气机,湿浊毒邪交织,腑气不通[17],表现出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腻苔为湿邪留滞,上责于口之象。湿热粘滞,易困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故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病程长、反复发作、胶着难解、缠绵难愈[18]。
根据湿邪致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药物作用及体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转归[19]:一是湿从寒化,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过服寒凉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易致湿邪郁闭于内,寒化伤阳,阳气脱于外,亦可出现内闭外脱证候,后期以伤阳为主;二是湿从热化,化燥入血,可出现气血两燔之证,如《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热入营血证或热邪炽盛,邪入心包,或湿邪郁久痹阻化热,转入阳明腑实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腑实不通,则会加重肺气郁闭,阳明腑实,易致邪无所出,湿热郁久化毒,逆转心包.或汗下不当使阴精丢失过多,气随津脱,甚者亡阳气脱,形成内闭外脱,后期以耗气伤阴为主;如何转归取决于人体中气是否充足,因此应重视顾护脾胃,重启气血生化之源[20],《湿热病篇》[21]所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中气实,脾不虚,胃火旺,湿邪易化燥、化热,多见热重于湿,热症明显,热势控制后,易趋于康复,病位于阳明经;中气素虚,或过服寒凉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使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水湿不化,湿邪易寒化,湿重于热,热象不显,汗出不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湿邪易留滞太阴经[22]。《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易染疫毒邪气。中气实多见于青壮年,中气虚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阳常不足,易出现“寒湿水饮闭肺,命门火衰”的情况[2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多见。因此,病变中期的辨证要点在于湿热的轻重,病变后期则是以虚实为辩证要点。
综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湿毒疫”,具有“湿邪”与 “疫毒”的特点,而“湿邪”贯穿新冠肺炎的整个过程,其黏滞、易阻气机、易化燥、化热、寒化之性对病情的发展、传变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易使病情复杂多变,病机特点为“湿、毒、热、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