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病医家在长期与“瘟疫”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毒” [24]即为疫疠之气,纵观古今治疫名方,均冠以“败毒”、“消毒”之名,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以遮掩口鼻、隔离病源为预防的第一要义。针对“湿毒疫”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吴又可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 [25],治疗中当以 “驱邪为第一要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瘟疫”范畴,应以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主。根据卫气营血不同证候的特点,叶天士提出“在卫开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新冠肺炎初起,湿毒疫邪遏阻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治以解表散寒、祛湿解毒透邪之法;随着正邪交争,卫表症状逐渐减退,气分症状逐渐显露,湿邪困脾闭肺,弥漫三焦而致传里生热,治以清泻里热为主,据病邪性质、患者体质差异,佐以化湿、和解、攻下治法;湿毒疫邪侵入营阴,当以清营凉血之剂,佐以轻宣外透之品,引邪出气分,从外而解。湿毒疫邪侵入血分,则当凉血活血;湿毒疫具有明显“湿邪”致病特点,《温病条辨》曰“湿之为物也……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治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主要在肺脾,根据三焦辩证原则,即治疗上焦病证予轻清升浮的药物为主,因为非轻浮上升之品就不能达到在的病位,用药剂量宜轻,煎煮时间短,宜少量频服,不要过用苦寒沉降之品,否则药过病所;治疗中焦病证,要注意祛邪气之盛而复正气之衰,使归于平衡、同时要注意分消湿热,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边;下焦病证要注意使用重镇平抑、厚味滋潜之品,使之直达于下。
湿邪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湿为阴邪、其性趋下,其性黏滞,易伤阳气、易困阻气机,从《温疫论》中 体现的治法上来看,要祛除侵入机体的疫毒邪气,一是给湿毒邪气以出路,出路通,湿邪易解,湿为阴邪,其性趋下,因此治疗湿病时,“宣上、畅中、渗下”是驱除湿邪的重要治法,且要同时进行;二是须使肺脾阳气来复,袪散湿邪,当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肺气充足宣发肃降正常,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肺脾气机通畅,才能实现气行湿化的目的,使机体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排湿祛浊的能力。而湿气盛,从病机来看是阳气不足,运化、宣发、肃降失职所致,虽然温病学强调祛邪时应祛除病根,但也明确反对早用或过用寒凉,避免损伤阳气、闭门流寇,因此祛邪的同时应顾护胃气,使用性苦寒的清热药或泻下药时,多配伍生姜、法半夏,既能起到和胃降逆,又能起反佐之效。
“急证急攻”之法
疫疠之气,发病急骤,变化快,病情重,复杂多变,传变快,尤其急证易生风、动血、扰神等。吴又可针对“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大胆提出“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紧急措施[21]。这种 “急证急攻”的主张突破了传统用药上的习惯,对于发展演变极快的疫病治疗很有借鉴意义。
小结
综上所述,本病应属中医温病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瘟疫”类传染病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类“瘟疫”类疾病时可以借鉴、参考、运用温病学说的思想。中医治病历来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但本病为感受疫疠之气,湿毒邪气,而湿毒产生的关键因素为脾胃虚弱,因此,内有脾胃虚弱、外有疫疠之气合而为病,发之于人,进而上焦化燥、郁闭心肺、入血动血、扰乱心神;湿毒疫邪困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三焦凝滞,邪气入络,气机闭阻,治疗上当以驱邪为先,除急证急攻外,仍以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兼以宣肺解表、清热凉血、化湿和中、攻下、顾护正气,立足临床、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优势,做到因证而知变,因变而知治,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