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7-18 

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大豆苗密密匝匝。走在田间,低头细瞧,有的地块上还泛着白花花的“碱疙瘩”。徐园子乡党委委员杨振群在地头一坐,谈起这片盐碱地的变化。

  庆云县地处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易在土壤表面积累;地邻渤海,容易出现海水倒灌,加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含盐量较高,多年来粮食产量不高。“过去这片地,种一茬,赔一茬。”杨振群掰着指头算着,“遇上好年景,刨除成本,一亩地一年有八九百元的收入。”

  然而,今年测产,这片地将迎来丰收:小麦亩产500余公斤。盐碱地咋就成了丰产田?

  一条条塑料软管整齐铺开,管上密布细小的出水孔。“实现丰产,水是关键。”杨振群说,“过去以黄河水压盐,挖沟修渠、大水漫灌,一亩小麦需用约100立方米的水。但黄河水得‘精打细算’,于是,我们采用了暗管排灌新设备,铺设喷灌带,小麦一亩只需用40立方米的水,节约了不少水。”

  水用得少了,盐压得住吗?“新设备应用了传感、远程精准分析控制等技术手段,当地下水位上升,触发感应器,暗管启动强排功能阻止盐水上升,保护地表层,既能实现节水灌溉,也能调节土壤盐碱成分。”杨振群说。

  同处黄河三角洲的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淡水资源匮乏,为了做好节水抑盐,当地采取引水蓄水、提取卤水等措施。“仅在水上下功夫还不够,治理盐碱地,还得配‘良方’。”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说。

  黄河三角洲地下土壤结构复杂,土径小、密度大,易形成板结层和黏土不透水层。“过去硬邦邦,像砖头一样;现在土质松软,透气性好。”孙德东说,为了打破盐碱地普遍存在的板结现象,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同时,推广小麦深耕深松等方式,不断改良农机农艺。

  走在柳疃镇的田野上,一簇簇苜蓿正拔节生长。“治理盐碱地,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苜蓿耐盐碱,能起到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我们利用它来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从而使盐碱地变为可种植普通作物的优质地。”孙德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