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注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又重视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精神,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就是说,人们创造历史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所以,人们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历史,更不可恶意篡改和歪曲历史,否则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但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在历史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和无能为力的,而是积极主动和有所作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把人的激情、热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认为最灵巧的蜜蜂也比不上最蹩脚的建筑师,强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更是以“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来盛赞巴黎工人阶级创立巴黎公社的革命意志和历史主动精神。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列宁自觉地运用这种历史主动性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历史主动,书写了历史新篇章,开创了历史新境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美好的未来等不到、等不来,只能依靠党和人民群众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面对新征程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任何消极懈怠、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都无法实现伟大目标,唯有增强历史主动、保持历史定力,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