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末初具雏形,21世纪初已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学科基本形成。其发展时间尚短,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教材内容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园林建设也逐渐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城市绿化方面,而是转向了多元化的发展。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城市群聚集的趋势呈明显化,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中迁移,成为城市人口的一员。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现阶段园林生态学研究热点。譬如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大气湿度、减少噪声污染等,都已成为园林生态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而在目前各个涉农高校《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未能根据这些变化及时改变教学方向和重点,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当前园林生态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相符,致使园林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足。
2. 教学方法守旧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学生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动手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这样才能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而现有的园林生态学授课模式依旧遵循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依旧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这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时间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没法巩固,很难形成对园林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多数院校教学时常常只专注于课本上的知识,不够关注学科最新的发展成果,也很少教授学生除课本外的知识,这些致使学生缺少实践创新能力和扩散思维。
3. 教学实践不够
新农科要求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体的一系列建设,说明实践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项主体内容[3]。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高校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还是处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校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校外实践机会,很多所谓的校外实习训练也只是带领学生短暂地参观一下,却不能自己动手实践。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