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盛泽镇工业集中区的京奕集团生产车间,纱线一锭一锭接连下线,只听得机器声阵阵,却几乎看不见工人身影。生产全流程接入智能系统,技术参数可通过电脑实时调节,纺纱和卷绕操作全部交由自动化机器完成。
“去年,我们在短流程设备改造上投入了5.6亿元,新增涡流纺纱机90台。”公司总经理陈路说,相较于此前采用的环锭纺纱工艺,涡流纺纱机将生产效率提升了25倍,工人也只需原来的1/10,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气废水排放。
传统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纺织行业加快应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稳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提质增效打开了新空间。截至2022年底,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评估指数达到57.1,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6%,智能制造就绪率为14.6%;服装“三衣两裤”单机与流程自动化基本实现,示范企业生产流程中自动机使用率达到8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6.8%。
智能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实现了绿色转型。
“2002年时,染1公斤布需15公斤水,现在只需4公斤。”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濮坚锋介绍,水耗的大幅减少源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越新印染的数字化改造始于2018年。“每台80多万元的气流缸染色机,新上了91台。加上对前道设备、管控装置等进行改造,总投入1.2亿元。”濮坚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前,加工1米布的直接成本为2.2元,改造后只需1.7元,以一年加工约1.7亿米布计,可节约成本8000余万元,“不到两年,改造成本就收回来了,后面还可持续产生效益。”
印染是纺织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其废水排放量约占整个纺织业的70%。近年来,随着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推广应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行业协会测算,近十年来,印染行业废水处理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0%左右、80%左右、90%左右,单位产品水耗下降4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0%以上,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40%。
升级改造需要投入真金白银。纺织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为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不少地方采取了务实举措。
“我们成立了产业更新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盛泽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孙健说,政府建立了自主更新项目库,首批共130家企业入选,由专人和企业对接,还派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团队的技术专家进驻企业,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堵点,“企业尝到了转型的甜头,变得敢闯、敢干,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