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关键在于“下”,要“下”而有为、“下”而有效。俯下身、找问题、想对策、出实招,在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从传统茅草菇棚到光伏菇棚,从“抬头见荒山”到建成万亩山林,从“小、散、弱”的小茶园到福鼎白茶大品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进而精准“把脉”产业发展。
只为菇香飘万里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西部,是一座被山林环绕的小城,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层峦耸翠,岭谷相间。由于缺乏平坦的土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当地面临不少困难。
“在过去,传统菇棚都是木头建的,台风一来就会翻,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而且通风性也较差,一旦一株菌害了病,整棚菌菇就容易全军覆没。”当地菇农余新考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解决传统菇棚黑、破、旧,以及生产方式落后、用地不集约、安全隐患大、影响环境等突出问题,县委领导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认真了解菇农诉求,深入研究调查,创新性提出了“光伏+菇棚”的新模式。
2021年5月以来,全县共实施9个光伏菇棚项目,总投资3.7亿元。
古田县基层干部通过调查与分析,对新老菇棚交替提出了新方案。杉洋村党支部书记叶惠兰表示,菇农的旧菇棚拆迁后,可以按照原有面积认领新的光伏菇棚,新打造的光伏菇棚实现了光能和土地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利用。
“今年一共种了8.5万筒菌菇,产量大概会增加20%。”余新考说,与去年相比,今年菌菇种植能为他带来10万元左右的增收。
一片青山一片金
“抬头见荒山,吃穿奔波忙”,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在宁德市周宁县后洋村的顺口溜,也是当时该村的真实写照。
条件艰苦,也要想办法致富。周宁县坐拥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灵活利用起来成了破题的关键。
1983年,时任后洋村大队会计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走上开荒造林之路。三年后,造林面积由原来的50亩发展到1207亩。
在黄振芳家庭林场,“我是从小随着山林一起成长起来的……”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深情地讲述一家人植树造林的故事。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黄娟娟已被评为宁德市“金牌宣讲员”,宣传植树造林精神,引导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绿水青山。
2021年,黄振芳的孙子黄宇斌返乡创业,采取直播带货等形式,助力周宁农特产品走向云端。
“林场里生产出来的产品,经常出货不久就卖空了。”黄宇斌在采访中表示,对于周宁人民来说,曾经的荒山废地,已经成了致富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