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王喆和国家大剧院结缘,始于2012年国家大剧院的民族歌剧《运河谣》。“可以说,国家大剧院见证了我从一名歌唱演员到歌剧演员的成长、成熟历程。”王喆说。10多年来,《长征》《金沙江畔》《映山红》……王喆在国家大剧院不少原创歌剧中担任了主演。“每一部作品就是每一个脚印,国家大剧院点亮了我的专业学习之路、艺术之路。”王喆说。
一方面,国家大剧院让世界经典艺术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制作了法国歌剧《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茶花女》《图兰朵》等。另一方面,国家大剧院积极探索民族艺术发展之路,制作推出了一大批体现民族特色、时代主题的现实题材原创作品,如《山海情》《夏日彩虹》《天路》《长征》等。据统计,国家大剧院建院以来,自制、原创剧目103部,擦亮了“国家大剧院制作”这一金色招牌。
与此同时,开展艺术教育、提升公众素质、吸引年轻观众,也是国家文化平台肩负的使命和职责,用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国家大剧院相关数据显示:10年内音乐项目的平均销售率由77%提升至90%以上,参与艺术消费的人群不断扩大,拉赫玛尼诺夫、马勒、布鲁克纳等作曲家的专业曲目,销售率也能接近100%。著名指挥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曾感叹:“中国拥有这么多年轻观众,这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意义。”
“如今,马勒、布鲁克纳被许多中国乐迷所熟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说,这些年来,不管是高品质音乐会的密度和频次,还是广大观众对高水平演奏的辨识力、对更多音乐作品的探索和认知,都在发生质的变化。这样的认知改变,就是国家大剧院十数年如一日,用高品质节目耕耘培育的结果。
在观众印象中,国家大剧院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展示平台,也是综合艺术的荟萃地。北京市民叶今,退休后每个月都要走进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让高雅艺术走进大众,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演出,也有各种艺术展览。”叶今说。
通过全年常态化开展“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公益项目,推出“百场公益演出”“公益座”等惠民举措,举办“国际歌剧电影展”“艺术放映厅”,以“高品质、低票价”回馈观众,构建艺术普及教育网络矩阵,打造公益活动新阵地……国家大剧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艺术普及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