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01-19 

 与英雄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绝对的批判”的思辨哲学之所以“使自己出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并不是代表群众的利益,而是“高高地超越于事物的现状和现实的人之上”的思想。为了消解鲍威尔等把“精神”和“群众”相对立的这种漫画式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换言之,历史上的任何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离开群众活动的思想都仅仅是一种“醉醺醺的思辨”。因此,思想的本质是群众的活动。一方面,一切思想都来自群众的创造。“绝对的批判”正是因为把思想理解为“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的思想,而忽视甚至否定群众的“利益”,所以才不能“彻底的说服”群众,从而导致理论的失败;另一方面,思想作为一种观念若想得到实现,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所代表的意图和目标,进而转化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回答了文化的来源问题,即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文化的真正主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正是坚持这一理念,党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智慧,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总结文化发展经验、创新文化发展理论,促使新时代文化建设蓬勃发展,进而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在亿万人民的壮阔实践中,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中挺起精神脊梁,“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文化的人民属性,文化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