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饭”,这样吃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0-05-15
一座小山村,37个公益性岗位,近三成贫困户纳入“村财政”。
这就是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杨家山村,该村几年前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第一书记许建杰2015年秋驻村,“挨家走访来到杨应合家,老两口身体残疾、日子紧巴,过冬都舍不得烧火炉。”想帮一把,当时的村会计杨富贵面露难色:“账上只剩300来块……”咋办?工作队凑钱,好歹买来两吨煤。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乐都区141个贫困村当年大多这样,靠天吃饭,没啥产业。
短短几年,“村财政”为啥底气就足了呢?“靠高原天吃上‘阳光饭’了。”许建杰一指远山。
跋涉上山,景象令人为之一振:海拔3100米的山顶,光伏板如鱼鳞阵列、蓝海翻涛。
“这些‘鳞片’超过10万块,能用25年,去年6月并网发电,年底就分了一次红。”同行的青海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指指火车厢似的“大家伙”说,“喏,这是箱式变电站,两台挖掘机,一个拽,一个推,这才运上山。”
眼前占地上千亩的光伏电站,只是青海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中的一个。
光伏扶贫,高原发展有优势,青海建设有特色:
青海地广人稀,采取政府投资、县域联建、确权到村模式,不搞“分布”搞“集中”。“乐都区建这一座电站,发电收益分配到全部141个贫困村,运维仅需10个人。”现场负责人祁小明算了笔账,“全省31个电站可辐射1622个贫困村,相比各村分布发电,人力、线路损耗等成本降低40%以上。”